19日早晨7点钟,随着一辆厢式蔬菜运输车往村外缓缓驶出,唐刚完成了当天第一笔西红柿订单。要想富先修路,这话真不错。这条路就是村里的“致富路”。他站在自己的大棚前,指着眼前的水泥路,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搁以前,像昨天那样来一场大雪,土路变‘泥潭’,菜哪能运出去,都会烂在地里。”
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排系统疏通、机耕道硬化……近年来,东丽区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大提升了土地的机械化耕作水平和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建设。
高标农田
种地有劲头农民有盼头
作为村里的种植大户,唐刚的12个蔬菜大棚位于金钟街欢坨村一线地块,大棚前一条蜿蜒的水泥路点缀在田地间,宛如一条“银丝带”,这是一线地块村民生产的必经之路。而两年前,这却是条令农户们苦不堪言的泥巴路。
“整条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积水,都是淤泥,给农户耕作造成极大的不便,也不利于蔬菜运输。”回想起当年雨中运菜的痛苦经历,唐刚至今记忆犹新,有一年的六月,和收购商联系好第二天早晨6点收菜,没想到晚上下起了大雨,运输车进不来,这可怎么办?愁得唐刚一夜没睡。“转天凌晨3点,全家人只得冒着大雨赶到地头,把西红柿用三轮车一车一车拉到大路边,等着对方取货。”
不只唐刚一家,所有农户几乎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形。“果子熟透了,一折腾烂不少,辛辛苦苦种的菜,一场雨让人白忙活。”唐刚说,“硬化机耕道,告别泥巴路,成了当时农户们日思夜盼的事。”
“除了道路不通,还存在电力、泵站等基础设备老化,农田排水不畅等许多问题。”谈起以前的农业生产,唐刚有说不完的话。他带着记者走进一个蔬菜大棚,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薄荷芳香,翠绿的藤蔓上挂着一个个西红柿,长势喜人。唐刚的妻子穿梭在藤蔓间,正忙碌地劳作。大棚的顶部分布着一排排管道式喷雾器,一个个浴霸灯均匀地悬挂在两旁。
“管道式喷雾器是用于精准滴灌的,浴霸用来保持植物生长的温度。”唐刚说,“就这两样设备,以前可没有,浇地靠漫灌,用电只能从电线杆上架线。现在是电线进大棚,电力到田头。我们只管种,啥也不操心。”
欢坨村现有实际可耕地约6000多亩,由于该村特有的“胶泥”土质,番茄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像唐刚这样的种植农户有500多户,种植面积3400多亩。“2020年,我们对4500亩农田进行了高标准改造,实行田、渠、路综合开发,确保稳步提升农田基础设施,为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欢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吴家清说,随着改造工程完工,欢坨村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高效农田,农业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农民增产增收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愁眉苦脸的日子过去了。”唐刚笑着说,“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一个大棚能带来四五万元的收入,我觉得种地有劲头、有盼头!”
稻蟹混养
从“自己吃”到抢断货
同样尝到种地甜头的还有仉宝海。20日,记者见到仉宝海时,他正拿镰刀割着稻茬,虽然春寒料峭,他仍干得满头大汗。“由于稻子的秸秆韧性强,机器收割后留的秸秆太长,翻到地下不易腐解,所以把它割得短点,减轻一下农田的负担。”仉宝海嘴不停,手也不停。
仉宝海祖辈种稻为生,自己以前在建筑工地承包工程,6年前回家“继承祖业”当起了农民。谈起缘由,他笑着说:“当时在外面工作,总觉得吃的大米没家里的米香,就下定决心回家种田。”于是,他承包了几亩地,邀请宝坻区一位60岁的王大爷担任“技术顾问”,开始了自己的种田生涯。
“既然选择了种田,咱就要种出好稻子。王大爷种了一辈子稻子,经验丰富,我要跟他学种地。”仉宝海选择种蟹田稻,“百分之百是有机大米,不用我费口舌,大家一看田地,就知道稻子的品质。”
“蟹田稻实施稻蟹混养,是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的立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军粮城街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桂明介绍,普通水稻年种植收入可达每亩2000元,稻蟹混养中稻子和螃蟹双收入可达每亩3000元。
稻在水中长,蟹在稻下游。仉宝海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自己也成了附近有名的种植户。大家慕名前来,大米供不应求。现在,仉宝海扩大了种植面积,农田达到了44亩。“除了选种育苗、灌水、施肥等有讲究外,主要是赶上了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好时机和好政策。”仉宝海笑着说,“以前的小田块连成了片,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作业,不仅省事省心,还增产增效。”
2019年,东丽区建设第一个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项目计划总建设面积4600亩,选定了军粮城街6个村队。“土地平整工程、田间路整修工程、管涵和闸涵修建工程、沟渠开挖和清淤工程等,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为实施机械化提供了强有力保障。”聚源农机合作社承担着军粮城街全部农田的机械化作业,社长王绍刚说,“这里农作物综合机械化已超过95%。”
“目前,军粮城街项目区实施高标准农田面积近5000亩。其中,种植水稻3800亩,全部采取稻蟹、稻虾等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李桂明说,将多渠道因地因时有序开展招商工作,提高项目地块后续种植效益。
探索新模式
生态农业旅游三位一体
除了军粮城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与欢坨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东丽区还组织实施并完成了金钟河北农田提升改造项目,累计实施面积1.26万亩,破解了原有土地田块小、不连片、无法机械化作业等难题,更好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通过项目路、沟、渠等田间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东丽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刘家和说,高标准农田项目还提高了现有耕地资源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业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了农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军粮城高标准农田通过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每年节水量可达12.51万立方米。”
对已实施高标准农田整治的地块,东丽区按照“谁承包,谁受益;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加强后期管护维修,对项目区内耕地严格保护。
高标准农田渐渐成了村民的“舒心田”和“致富田”。刘家和介绍,“下一步,东丽区将农业产业与市民休闲游憩相结合,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探索高附加值农业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农业、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促使农业区域生态、生产、生活同步改善,进而提升区域发展活力和增加农民收益。”(刘国栋 本文图片由军粮城街经济发展中心提供)
(原文转自:新华网,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