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潘莹、周晔
曾深度贫困的南疆地区2020年底实现脱贫后,记者近日在部分县市走访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乡村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走上村集体经济“家底”不断增厚、农民抱团发展、巧打“资源牌”的发展新路子。
村集体“家底”增厚助力脱贫户增收
南疆乡村曾长期受制于人多地少、村集体经济弱小等困境,发展缺乏后劲。近年来受益于土地整理工作,这一状况不断改善。
沙雅县古勒巴格镇奥图拉库勒达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比上年增长3倍多。古勒巴格镇副镇长、奥图拉库勒达西村党支部书记买合木提·沙依木说,土地平整后全村新增加了3500亩耕地,目前村集体经济有了230多万元的“家底”,除改善农民居住生活环境等,还用到支持农民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等高附加值农业经营中。
2021年,村子出钱盖起30个大棚,请来技术人员免费给农民教授技术,让一批脱贫户尝到甜头.
艾力·艾合买提在自家花卉大棚里照料花苗。(新华社记者周晔 摄)
寒冬腊月,室外气温达零下10多摄氏度,奥图拉库勒达西村农民艾力·艾合买提家前院450平方米的大棚里,却是春意盎然,20多种花卉苗生机勃勃。“现在南疆农村老百姓很喜欢买花摆在家里,像这种艾德莱斯花、每日春、芦苇花,卖得特别好。”他告诉记者,今年打算继续扩大花卉品种。
“农民收入增加了,承包土地和大棚的积极性增加了,交给村集体的承包费也随之增加。”买合木提·沙依木说,下一步打算到县城购买商铺,扩大村集体经济投资渠道,不断增厚“家底”。
沙雅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村经营管理局局长刘文明告诉记者,沙雅县2020年共有19个村、6253户拿到分红收入200.51万元,2021年分红收入尚在统计中,预计将惠及更多农民家庭。
“抱团发展”减成本增效益、提升抗风险能力
2021年春播时节,盛产棉花的塔里木盆地灾害性天气频发。“光播种就种了5次。”沙雅县红旗镇喀什托格拉克村农民依明·依达依说,“第一次下冷雨,苗出不来,第二次风灾,苗子都被吹干了,第三次又碰上冰雪天,然后又是冷雨,到第五次才播种成功。当时,很多农民都失望了,觉得这一年产量肯定上不去,挣不上钱。”
沙雅县春播场景。(受访者供图)
记者近日在沙雅县红旗镇德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见到依明·依达依时,他难掩喜悦心情,向我们细数过去一年的收获。他家8亩棉花地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他自己在合作社担任技术员。去年棉花不仅实现增产,品级也好过往年,年底分红时,土地分红收入1.5万元,加上工资奖金,他在2021年的纯收入超过5万元.
沙雅县大田里作业的大型机械。(受访者供图)
开春受灾,到头来不仅不减产反而实现产量、品质双增长,背后原因何在?德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欧阳德明说,合作社拥有17人的专业技术团队,有大型播种机15套,实行科学种植管理模式,以“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把农民土地整合起来,实行高密度种植、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管理经营,解决了单个农民种植棉花难以实现全程机械化的问题,通过抱团发展既减少成本、增加效益,也抵御了各类风险。
沙雅县棉田里的采棉机。(受访者供图)
目前,德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来自4个村子的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70多户农民、1.5万亩土地加入,“最近,陆续又有周边村子联系我们,想加入我们的合作社。”欧阳德明说。
“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每天都在变,多的时候一天新注册十几家。”刘文明说,村民们“抱团发展”积极性非常高,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770多家。
巧打“资源牌”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近两年随着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南疆越来越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
依明·依达依说,以前是“以羊养羊”,要靠卖一部分羊的钱才够买饲料,现在收入多了就有钱买饲料,养的羊也越来越多,他家的羊从2020年30只,发展到现在的90只,“新的一年我要狠狠干,干得好分红也多,争取家里羊达到100只。”他笑着说。
而对于一些土地、交通等条件相对薄弱的乡村,如何巧打“资源牌”、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显得格外重要。
在距离库车市30多公里的牙哈镇克日希村,艾则孜·塔依尔在自家养殖大棚里,给100多头幼年牦牛的饲草中添加营养粉。这个村北邻天山南麓牧场,靠近山区,土地少、交通不便利。为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产业,村“两委”班子多方考察、筛选,瞄准了“靠山吃山”的牦牛养殖业。
艾则孜·塔依尔在自家养殖大棚里照管幼年牦牛。(新华社记者潘莹 摄)
艾则孜·塔依尔介绍,幼年牦牛需要圈养,提高成活率,成年后则放养到山上的牧场,饲草、看管成本低,而牦牛肉价格很高,一头牦牛价格高的能卖到1万元。
但同时,养牦牛也存在投入大、风险高等问题,为此,克日希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帮助村民争取贷款,解决启动资金难题。
库车市牙哈镇克日希村党支部书记希尔艾力·艾则孜说,目前已有20余户村民养殖牦牛,全村牦牛存栏量从10多头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头,村集体经济收入因此每年增长25%,发展后劲足,也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打牢了基础。(参与采写记者马锴、顾煜、阿曼)
(文章来源:新华网,转自国家乡村振兴局,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