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青岛市现代乡村振兴研究院 0532-88889889网站!
青岛市现代乡村振兴研究院 0532-88889889
“一村一年一场戏”,覆盖率100%
发布时间:2023-06-21

6月2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乡村振兴在行动”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围绕“近年来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举措和亮点成效”联合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鲁网记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加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请问我市在建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文明办副主任 陈学明:近年来,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经过了试点探索、全域推进、深化拓展、提质增效等阶段,形成富有特色的文明实践“青岛路径”,多次在全国会议上做典型交流。我们始终坚持“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深耕文明实践,为推进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一)聚焦“体制机制健全”,着力构建常态长效的工作体系。坚持“一把手”顶格推进,四级书记抓,建三级体系,推动形成干部带头、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在区(市)构建“两中心”融通共建路径,创新志愿服务“网约”模式,形成“五单”工作闭环,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制定完善信息公开、日常管理、定期报告、结对共建等制度,推动文明实践常态长效。推广“德育积分”“积分超市”建设,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激励文明乡风。

(二)聚焦“资源整合到位”,着力搭建软硬件并重的服务格局。在实现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学校、企业、集市、车站等领域拓展特色站点建设,不断提升文明实践辐射力。今年,创新思路、先行先试,探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展示区、展示带,最大程度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积极推进“五聚”(电影、图书、表演、宣讲、人气),逐步成为群众日常生活最愿意去、最开心、最舒心、最暖心的地方。

(三)聚焦“服务群众精准”,着力打造富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一是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组建1.6万余人的百姓宣讲团,用“大白话”讲述大道理,切实让理论宣讲带露珠、接地气、冒热气,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深化“五为”志愿服务。建成6000余支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服务队,持续实施3600余个重点项目,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文明实践暖民心”主题活动,让文明实践“有温度”,赢得群众实实在在的好口碑。三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结合“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每年开展集中性活动2.4万场(次)以上。文明实践阵地每月制定并公布活动计划,设立固定的“文明实践活动日”,固化群众参与习惯。打造“庄户学院”“文化串门”“家门口说唱”等群众参与度高、口碑好的品牌项目,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内生动力。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下一步,我们将在密织阵地网络、探索综合体建设路径、提升群众参与度等方面出思路、见行动,更好的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更好的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山东商报记者:我市倡导开展了“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持续提升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请介绍下青岛在推进婚丧改革、倡树文明新风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

市民政局副局长 王海春:近年来,青岛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大力推进婚丧习俗改革,作为深化移风易俗、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培育淳朴民风,传承良好家风,弘扬公序良俗,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推动婚俗改革,为爱护航减负。一是建立由分管市领导为总召集人,11个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统筹协调、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大力培育全国婚俗改革试验区-西海岸新区、山东省婚俗改革试验区-城阳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婚俗改革工作全面起势、走深走实。三是在青岛电视台播放《文明新风尚 共享幸福家》10集系列短片,编制 “海誓山盟”婚俗改革宣传画册,发放文明婚俗倡议书20余万份,开展婚俗宣传60余次,婚姻家庭辅导服务3万余人次,举办集体婚礼50余场,大力宣传文明婚俗文化。四是配合宣传部门,开展抵制恶俗婚闹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恶俗婚闹突出问题,配合农业农村部门,抵制喜事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让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吹遍岛城。

二、实施惠民礼葬,实现逝有所安。一是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殡葬设施建设,编制《青岛市殡葬设施发展规划》,将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总体建设规划,有效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目前,全市已建成区(市)级公益性怀念堂9处,乡(镇)级公益性殡葬设施55处,村(居)公益性公墓1095处。二是推进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葬基础设施建设,推出“海之情”海葬服务,倾力打造“青蓝一体”青岛样板,绿色殡葬服务供给呈现多样化。三是出台一系列惠民、暖心殡葬政策,免除6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对节地生态葬实行免费,对建设公益性殡葬设施进行奖补,绿色殡葬、惠民殡葬、文明殡葬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殡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新的提升。

三、破除陈规陋习,倡树乡村新风。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实现全市2080个村(居)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培训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7.6万人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开展婚丧改革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推广“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营造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和谐文明的美丽乡村新风尚,推动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

百度青岛记者:“一村一年一场戏”惠民工程是咱们文旅局开展了多年的一项工作,农村广大群众也非常喜欢,目前咱们青岛“一村一年一场戏”的落实情况是什么样的?请介绍一下。

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巡视员 许红炜: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自2014年起,我市根据省里部署要求,开始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我市按照“政府补贴、市场运作、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总体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积极调度指导各区(市)精心筹划、认真组织、开拓创新,将一大批歌舞、吕剧、茂腔戏、柳腔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年均演出4000余场,农村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各区(市)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工作新机制。崂山区秉承“欢乐崂山·文化惠民”的宗旨,突出群众主导、全民参与、自编自演、共创共享,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和居民文艺风采;西海岸新区积极培育挖掘本土文化人才,实施“种文化”工程,成功打造“小品进社区”特色文化品牌,开创了“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城阳区认真落实“群众点单、政府送戏”的菜单式服务模式,将基层群众最想、最盼、最缺的文化产品“打包”送到家门口;即墨区设置督查反馈制度,成立督查小组,根据演出日程安排定期到村庄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演出质量;胶州市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入户访问、网上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众观演需求,实现精准定位,以需定供,提高群众满意度;平度市建立“五有一全”常态推进机制(即剧目有介绍,现场有横幅,演出有视频、有照片,反馈有回执,“一全”即演出实现村庄全覆盖,不漏一村一庄);莱西市建立了以“专业剧团为主,庄户剧团”为辅的送戏下乡模式,在重要节假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体文化活动,烘托了节日气氛,也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着眼满足不同区市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演出产品和服务,增强老百姓参与度,不断提升戏曲进乡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青岛市现代乡村振兴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