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乡村振兴在行动”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围绕“近年来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举措和亮点成效”联合发布。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张升强,市文明办副主任陈学明,市民政局副局长王海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巡视员许红炜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关键一环,发挥了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按照党中央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聚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张升强
一 聚焦思想铸魂,夯实文明根基
坚持将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任务,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是理论宣讲走深走实
着眼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点内容,扎实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组建百余支常年活跃在城乡一线的宣讲队伍和1.6万余人的百姓宣讲团,创作6000余个群众自编自演的宣讲节目,打造“青岛好人故事会”“身边人讲身边事”等特色宣讲品牌140余个,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推进“党的声音进万家”。
二是典型影响深入人心
培树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常态化组织开展典型宣讲、身边好人事迹宣讲进乡村活动,营造了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激发了乡村振兴正能量。
三是宣传报道更具影响
统筹报、台、网、微、端等资源力量,协调中央、省媒体,组织市级媒体创新宣传报道方式,加强宣传报道力度,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报道,讲好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典型案例、模范事迹,推动正能量实现大流量。特别是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优势,制作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产品,为群众提供更多精神食粮。
二 坚持价值引领,培育文明风尚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乡村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
一是建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在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延伸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家庭站、特色站点等4000余个,实现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做实做细“五为”(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人群、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暖心志愿服务,自2022年以来,开展活动3.6万余次,受众170万余人,帮助群众解决难题12.1万余个,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成效,以暖心之举成风化俗。常态开展“五聚”实践活动,推动电影、图书、表演、宣讲、人气等向文明实践阵地聚集,文明实践阵地逐渐成为群众最爱去的公共服务综合体。
二是积极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
围绕“美德青岛”建设,打造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点,策划推出《如此生活》分享会、“树文明新风”宣传等活动,依托美德健康大讲堂、云课堂、微课件等讲清讲透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讲好美德青岛感人故事,40余万名群众参与其中,推动形成倡树美德的浓厚氛围。统筹推进美德和信用建设,广泛推行积分超市、暖心食堂等做法,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
三深化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
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大力推动婚丧改革,全市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全国、省婚俗改革试验区试点,大力宣传文明婚俗文化,抵制恶俗婚闹、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讲好文明婚俗故事。建成新时代结婚礼堂131处,累计为1500余对新人举办新式婚礼。统筹陆海资源,大力推进海葬、树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基础设施建设,倾力打造“青蓝一体”青岛样板,实现逝有所安、故有所尊。
四是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
统筹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以城带乡、共建共享,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成效明显,目前有全国文明村镇18个,省级文明村镇249个,市级文明村镇538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达99%。扎实开展文明家庭和“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广泛宣传宣讲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以优良家风带动乡村文明新风。
三 关注群众需求,聚力为民惠民
坚持满足文化需求和增强精神力量相统一,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促进广大农村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一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推进优势资源下沉。培育农村文艺人才和文化骨干1.2万人次,培养和扶持农村文化队伍8000余支,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人才队伍支撑。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行政村覆盖率100%,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万余场。连续组织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把丰收节打造成农民自己的节日、农耕文明的符号、推进乡村振兴的窗口。
二是传承乡村文化记忆
加大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入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认定市级非遗工坊54家,区(市)级非遗工坊92家。建立麦草画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207个、即墨花边等老字号企业名录22个,评选胶州黑陶等青岛名品录10个、泊里红席等手造乡土名村10个。完成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设计类项目5个,施工类3个,乡土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
三是做强乡村文化产业
倾力打造“山东手造 青岛有礼”文化品牌,在挖掘产品资源、培育特色产业、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宣传推介等方面全面发力。制定出台《青岛市扶持手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推动手造产业规模化、品牌化,草编、刺绣、发制品等多个手造产业门类已初具规模,大欧鸟笼等9个项目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手造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文化产业的作用更加明显。以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牵引,明确重点村“2+4+2”(“2”即体现文化体验廊道和重点村;“4”即体现产业发展壮大、基础设施完善、文化体验丰富、和美善治四大内容;“2”即体现特色鲜明、宜居宜游两大特色内容)建设内容要求,完成了8个村庄方案编制和部门联合评审工作。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组织举办红色文化“四进”等活动215项,推出8条革命文物路径游主题线路。
下一步,我市将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淳化农村乡风民俗、营造浓厚乡村振兴氛围等方面持续发力,坚持乡村文化振兴凝心铸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档升级,为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良好社会环境。